每30分鐘有1人罹大腸直腸癌 精準用藥末期治療新突破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8-17 08:25:10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每30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每80分鐘就有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63歲郭先生,40年職場生活,幾乎早睡早起且不菸不酒,去年在公司健檢發現肝臟有陰影,進一步檢查盡然是大腸直腸癌末期發生肝轉移;專科醫師呼籲,縱使發現癌症末期,現在治療藥物能拉長存活時間,病情也能穩定控制。

24小時最熱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anti-EGFR)」和「抗血管新生標靶(anti-VEGF)」兩種。


楊純豪強調,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


高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說明,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質,外於細胞膜表面,易刺激癌細胞生長。另外,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優先考慮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藉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抑制腸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增強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接受作用專一的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整體存活延長6至10個月;高醫附醫歷經6年,研究173位RAS基因無變異的轉移性腸癌病友,接受標靶治療差異,結果顯示中位存活期長達40個月,比舊有治療增加10個月。


至於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效果是否因病灶在左右側大腸而異,高醫研究顯示一樣效果較佳,打破過往「左大腸優先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右大腸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用藥習慣。王照元說,突顯出影響轉移性腸癌病友治療成效的關鍵,在於RAS基因是否變異,而非病灶位置。


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呼籲病友多與醫師討論,共同參與治療決策,爭取個人最佳治療的機會。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爭取手術機會依然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策略。


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NOW健康 大腸癌 標靶藥物 直腸癌

最新消息

近1成人口受「偏頭痛」所苦 預防性治療減緩慢性發作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8-17 09:10:31

【NOW健康 王詩茜/台南報導】1名50多歲的女性患者,長年受偏頭痛所苦,27年來每天都必須服用止痛藥才能正常生活,後因頭痛持續惡化而前往就醫,卻發現因過度仰賴止痛藥導致用藥過量,反而使病情加重。在醫師建議下,她開始採取預防性治療,從每天口服到每月注射,多年後的現在,頭痛頻率及疼痛指數都大幅下降、頭痛時間長度也縮短許多,甚至不再因為頭痛影響生活、睡眠及工作表現,彷彿重獲新生。

24小時最熱


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表示,近年偏頭痛預防治療朝多元化發展,除了原本需每日服用的藥物,也出現較長效的針劑型可供選擇,病患應與醫師討論自身狀況,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不是疾病伴隨的症狀 更不是裝病 除去偏見 正視「偏頭痛」


認為偏頭痛只是單純的症狀無需就醫嗎?許多民眾對偏頭痛存有迷思,認為偏頭痛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而感冒時頭痛常伴隨著打噴嚏、流鼻水等其他症狀一同出現,也是造成民眾容易誤解偏頭痛為「症狀」而非疾病的原因;事實上偏頭痛是腦部的原發性疾病,屬1種神經血管性頭痛,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當頭痛發作時,每次疼痛持續4-72小時,且具如同脈搏一般跳動的抽痛、單側或雙側、中重度頭痛、一般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上4項特徵符合2項以上,並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即可能是偏頭痛。


偏頭痛有如歲月神偷 平均偷走每位患者長達4年光陰


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根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的疾病第2位長達30年,而對於15歲至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第1大原因,顯示建立對「偏頭痛」正確認知為現今重要公衛議題。


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相當於近10人就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推估目前約有180萬至200萬人深受其害。林高章醫師指出,偏頭痛發作時常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病患無法出門,必須在家臥床休息,造成失能;且偏頭痛可能引發精神及睡眠方面等相關合併症,如憂鬱、焦慮、失眠等。全球統計顯示,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有近10天生活受偏頭痛所影響,平均病齡更長達11.6年,依此換算,平均每位患者因偏頭痛所帶來的失能導致生命耗損4年,足見偏頭痛為不容小覷的疾病。


精準治療注入新機 偏頭痛患者治療新選擇


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分享,治療偏頭痛可以分為止痛藥物及預防藥物兩大類;當頭痛發作頻率多達每月15天以上,且有8天具偏頭痛特徵,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要多加留意,偏頭痛可能已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此時僅靠止痛藥並無法緩解頭痛,甚至可能加劇頭痛,慢性偏頭痛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減緩頭痛頻率、達到預防效果。


過去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大多為定期口服藥物,如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抗憂鬱劑等,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原本用於醫學美容的肉毒桿菌素被發現具有改善偏頭痛的作用,近年來更有專門為偏頭痛所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此些針劑型藥物的興起,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減少頭痛發作次數,為慢性偏頭痛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主管機關已於今年正式將上述針劑藥物納入健保,降低患者用藥上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無疑是偏頭痛治療道路上的重要進程。


「頭痛日記」醫病溝通好幫手 健保給付關鍵依據


對抗偏頭痛,從了解誘發因子開始,如何正確記錄「頭痛日記」更是關鍵!陳韋達理事長指出,「頭痛日記」是診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除了有助於醫病雙方了解頭痛規律、誘發因子、發生前兆、藥物使用情形外,更能幫助掌握疾病的發展、預期頭痛的發生,並評估偏頭痛症狀是否有達到良好的控制,進而給予合適的治療工具。同時,詳細記錄頭痛日記,更與接續使用治療方式是否有健保給付相關,若在指定療程後,評估每月頭痛天數相較於治療前降低5成,方能持續給付。


最後,林高章醫師也提醒,除了搭配藥物治療、落實頭痛日記外,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皆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同時適時地調節壓力,方能及早遠離偏頭痛的危害。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NOW健康 頭痛 偏頭痛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